《如何知己知彼找到好工作》,結合當下經濟和就業環境,站在人力資源從業者的視角,從社會發展趨勢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規律、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三個角度,剖析求職背后的邏輯,幫助面臨選擇的職場人,明晰自身定位,看清未來方向,匹配用人單位需求,知己知彼更高效地獲取心儀工作,完成職場新一輪轉身。
主要從以下幾個話題進行探討:
擺正求職的心態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
▘求職不僅僅是選擇一份工作,還是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;
▘用人部門和求職者不是考察和被考察的關系,而是互相提升認知、互相合作促進的關系;
▘求職要從長期主義、復利思維去看,不僅要看現在如何賺錢,還要看未來如何值錢,不能貪圖簡單的工作而不愿去自我挑戰;
▘現在賺快錢的機會沒有了,所以要考慮的是如何用長期看短期,如何通過未來看現在;
職業規劃應該用投資方式去看,而不是投機方式;
▘廣積糧,高筑墻,緩稱王。前三年要看能夠學到什么,三到五年看能夠積累什么,五到十年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什么樣的機會,提供什么樣的價值;
▘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思考邏輯是遇到問題時都在習慣性的找理由,而不是去找解決方案;
求職的過程也是自我梳理和成長的過程;
▘求職要看的是如何能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一起工作,如何找到讓自己更值錢的工作,而不僅僅是目前能賺多少錢;
▘找工作靠的不應該是運氣而是靠實力。
求職背后的邏輯
▘你有什么樣的機會,你拿到什么樣的資源,你有什么樣的能力?無論是在創業還是就業,這三點都是非常重要的,要看三者之間如何組合,如何提升做事的可行性;
▘無論求職還是創業,始終要衡量我們想要什么,我們有什么,以及兩者之間還缺什么;
▘如果企業提供的薪水不高,還不給機會,只是把你當做廉價勞動力,不要猶豫,果斷離開;
▘選擇工作時,并不是看什么樣的工作好,而是什么樣的工作我們有能力去做好;
▘招聘背后的邏輯:Can do、Will do、Fit it,即你能不能做,你愿不愿意做,你適不適合做;
▘無論是招聘還是求職,我們都要考慮八個核心問題:要解決什么問題?將跟誰一起共事?面臨的挑戰是什么?需要具備什么軟性能力?什么樣的人合適?如何考核?能給予什么支持?能得到什么?
▘企業的發展標志之一是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,加入的人越來越優秀;
▘求職者可以在面試中問企業,“公司將如何考核我,為什么設置這些考核點,考核點背后的邏輯是什么?”這樣這一定程度上也能向企業/HR展示你的能力,同時也在前期對企業進行了管理。
▘面試回答的STARR原則:什么情形,什么任務,做了什么行為,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,如果重新做一次會怎么做?其中最關鍵的是最后一點,體現的是復盤能力和思考能力,事前有沒有計劃,事中流程中有沒有記錄,事后有沒有復盤;
▘企業招聘時看新人潛力和軟性,看有經驗者的存量,但無論評估新人還是有經驗者,都要結合具體崗位。
求職前需要了解哪些信息
▘求職要關注行業的發展,政策的導向,社會環境的變化,技術演進的方向;
▘在行業快速發展期,新的職位自然很多,而當行業進入冷靜期時,企業更看重的是哪些人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;
▘公司體系越完善,離職員工適應外部環境的難度越大;
▘未來哪些行業會好?比如制造業、綠色經濟、數字經濟、養老行業等相關行業;
▘看行業要看趨勢,要看國家提供的政策扶持,以及能夠為個人發展創造的機會;
▘獵頭工作能夠讓了解公司和行業更容易,也能夠為進入某個行業創造更多的機會;
▘行業好不代表我們就要去加入這樣的行業,要看我們與這些行業能夠產生什么樣的聯系;
▘對于大學生就業,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提供了很多的機會,比如西部計劃、三支一扶、特崗教師、大學生村官;
▘應聘一家公司,不要僅僅看公司名氣,還要看他的文化,更要看自己能夠給公司帶來什么價值;
▘了解一家公司,不僅看業務還要看組織架構,對于新人來說,在組織架構中匯報給誰比這個公司的老板是誰更重要;
▘求職時,要看自己會跟什么樣的人工作,會在什么樣的氛圍之下工作;
▘有文化的組織才是好的組織,行動一致的組織才是好的組織;
▘選擇一家公司時要看公司做事情是不是有規則,是不是有序。
如何做到談薪不傷感情
▘談錢不傷感情,但不能因為錢而錯失機會;
▘求職看的不僅僅是薪水,而是整體薪酬的概念,能不能學到東西、積累到東西,能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,十年之后有沒有機會成為聚光燈下的目標,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;
▘第一份工作薪水不重要,可以在五年之后通過自己的價值,把之前所有投資的錢都賺回來;
▘工作五年之后的求職者就不是說自己想拿到多少薪資,而是說自己能夠給公司帶來什么樣的價值,如何用過往經歷中萃取出的經驗,和公司一起創造未來;
▘所有的薪水都配不上你的才華;
▘談錢不傷感情,要做的是摸清市場行情,界定好“高性價比”的范圍,把握好談判尺度,在短期和長期選擇間做好取舍;
▘期望薪資多少不重要,給的薪資低于多少就不考慮才重要。